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經濟12-01利息

12-1.1資本(Capital)

意義

又稱為資本財、生產財。用於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工具,包括廠房建築、機器設備、存貨,也是廠商的實質資本。

特性

1.人造的生產工具:資本是人類利用土地、勞動、企業能力等生產要素創造出來;藉由資本財的投入,可以製造更多財貨,故資本也是中間性生產要素。

2.迂迴生產的工具:迂迴生產又稱為間接生產。先利用生產要素生產資本財,再利用資本財生產消費財,故資本是迂迴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

3.營利的工具:使用資本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增加收入,賺取更高的利潤。

4.來自於儲蓄。

循環

企業投入資本(貨幣資本),透過市場購買廠房建築、機器設備(生產資本),生產財貨商品(商品資本),財貨商品經銷售、賺取利潤,成為貨幣資本,重複循環的過程,稱為資本循環

資本財價格=收益÷利率

 

12-1.2利息(Interest)

意義

貸款者

使用貨幣資本的代價。

資本家

提供貨幣資本的報酬。

種類

經濟利息

又稱為純粹利息。依資本生產力大小決定的利息。

約定利息

依借貸雙方簽訂借貸契約決定的利息。

※貨幣資本:以貨幣形態呈現,金融機構或資本家準備投資的資本。

 

12-1.3利息的發生-利息學說

12-1.3.1忍慾說(Abstinence Theory):又稱為等待說

提出者

辛尼爾(Nassau William Senior)

論述

利息:克制消費慾望的代價。

利息的高低:決定於忍慾的痛苦程度大小,忍慾的痛苦程度愈大,利息愈高

 

12-1.3.2時間偏好說(Time Preference Theory):又稱為時差說

提出者

龐巴衛克(Eugen von Bohm-Bawerk)

論述

時間偏好率:人們對現在財貨的偏愛程度。

利息:時差造成的,人們放棄現在財貨交換未來財貨的補償。

利息的高低:決定於時間偏好率的大小。對現貨的時間偏好率愈大,表示正的時間偏好愈強,要求的利息愈高。

 

12-1.3.3迂迴生產說(Roundabout Theory)

提出者

龐巴衛克(Eugen von Bohm-Bawerk)

論述

資本是迂迴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提高了生產力。

利息:使用借入資本從事迂迴生產的報酬。

利率的高低:決定於迂迴生產的邊際生產力高低,邊際生產力愈高,利率愈高

 

12-1.3.4邊際生產力說(Marginal Productivity Theory)

提出者

大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

論述

利息:資本發揮貢獻的報酬。

利息的大小:決定於資本邊際生產力的大小

 1.資本邊際生產力>市場利率,則應借入資本。

 2.資本邊際生產力<市場利率,則不應借入資本。

 

12-1.4利率(Interest Rate)

意義

一定期間內,利息占貨幣資本額的百分比,為使用貨幣資本的單位價格。

公式

利率=利息÷貨幣資本額×100%

單位

利率

一分

一厘

一碼

年利率(週息)

10%

1%

0.25%

月利率

1%

0.1%

 

日利率

0.01%

0.001%

 

種類

名目利率

(Nominal Interest Rate)

又稱為市場利率、貨幣利率。一定期間內,在借貸契約上載明的利率,如:銀行的掛牌利率。

實質利率

(Real Interest Rate)

又稱為自然利率、純粹利率。實際反應貨幣購買力的利率。

費雪方程式:名目利率=實質利率+預期物價上漲率

功能

1.促進經濟發展:透過利潤資本化,加速資本累積,增加總產出,創造就業機會。

2.誘導經濟資源作有效的配置:使資本導向最有利的用途,以發揮經濟效率。

3.維持經濟穩定:透過調整利率,可抑制過度投資,防止通貨膨脹

與債券

價格關係

債券價格=債券利息收入÷市場年利率

債券利息收入愈高,債券價格愈高,債券價格與利息收入呈同向關係。

市場利率愈高,債券價格愈低,債券價格與市場利率呈反向關係。

 

高利率

低利率

優點

鼓勵儲蓄,累積資本,借款利息提高,避免盲目投資,減少資源浪費。

生產成本降低,投資增加,產業蓬勃發展,就業機會與國民所得均增加。

缺點

生產成本提高,投資減少,產業萎縮,就業機會、國民所得與儲蓄均減少。

降低儲蓄意願,不利資本累積。

生產成本降低,造成盲目投資及資源浪費,引發通貨膨脹。

應用

時機

通貨過多,物價上漲,投機旺盛,可緊縮信用,維持經濟穩定。

金融緊迫,物價下跌,生產萎縮,可擴張信用,恢復產業繁榮。

 

12-1.5利率的決定-利率學說

12-1.5.1投資儲蓄說(Investment and Saving Theory)

提出者

古典學派

論述

利息是投資I的成本,利率i上升,利息支出增加,投資減少,投資為利率的減函數

利息是儲蓄S的報酬,利率i上升,利息收入增加,儲蓄增加,儲蓄為利率的增函數

圖示

IS,利率下降(i1i*)

IS,利率上升(i2i*)

IS,決定均衡利率i*

 

12-1.5.2可貸資金利息說(Loanable Funds Theory of Interest)

提出者

新古典學派

論述

可貸資金F:資本市場中,可供借貸的資金。

利息:使用可貸資金的代價。

可貸資金供需的來源

 

可貸資金供給Fs

可貸資金需求Fd

家計部門

儲蓄S

消費C

企業部門

未分配盈餘、公積金

投資I

政府部門

預算盈餘、發行貨幣

公共支出g

金融機構

信用創造

 

利率i上升,可貸資金供給Fs增加,可貸資金供給Fs為利率的增函數,為正斜率曲線

利率i上升,可貸資金需求Fd增加,可貸資金需求Fd為利率的減函數,為負斜率曲線

圖示

FsFd利率下降(i1i*)

FsFd利率上升(i2i*)

FsFd決定均衡利率i*

 

12-1.5.3流動性偏好說(Liquidity Preference Theory)

提出者

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

論述

流動性:一種財貨交換他種財貨的便利性,而現金是最具流動性的資產。

流動性偏好(貨幣需求):人們喜好保有流動性最高的現金。流動性偏好愈強,表示人們保有現金的意願強,利率自然愈高。

利息:放棄流動性偏好的報酬。

貨幣需求的動機:

交易動機

為應付日常開支

兩種動機持有的貨幣數量,稱為活動性現金餘額

所得愈高,需求愈多,為所得的增函數

預防動機

為預防不時之需

投機動機

為獲取投機利得

投機動機持有的貨幣數量,稱為閒置性現金餘額

利率愈高,需求愈少,為利率的減函數

圖示

貨幣供給MS由中央銀行控制,為短期內不會變動,與利率無關,貨幣供給曲線為垂直線,ES0

貨幣需求Md決定於所得與利率Mdf(Y, i)

在所得Y不變下,利率i與貨幣需求曲線呈反向關係,為負斜率曲線,又稱為流動性偏好曲線。

MSMd,利率下降(i1i*)

MSMd,利率上升(i2i*)

MSMd,決定均衡利率i*


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

當利率極低時,人們寧願將貨幣留在身邊,也不願意拿去投資,貨幣需求曲線為彈性無窮大的水平線此時,降低利率(i2不變)或增加貨幣供給量)都無法刺激經濟。故凱因斯強調財政政策(調整政府支出G及稅收T)的有效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