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經濟12-02利潤-選擇題

【四技試題】

A01.下列有關利率與利潤的敘述,有哪些是正確的?①利潤是一種不確定的所得 ②利潤的風險負擔說為奈特(Knight)所主張 ③生產過程愈迂迴,則利率將愈低 ④名目利率=實質利率–通貨膨脹率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④。[91商業]

③生產過程愈迂迴,則利率將愈高。④名目利率=實質利率+預期通貨膨脹率。

 

B02.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從社會觀點,土地因為稀少而供給數量固定,故地租是一種剩餘的概念 (B)工資上漲時,個人的勞動供給線若發生後彎情形,則隱含休閒是一種劣等財 (C)根據貨幣流動性偏好學說,當人們的所得增加,其他條件不變下,市場利率會上升 (D)利潤的最適值無法使用邊際生產力法則決定之。[93商業]

(B)後彎時,表示工資上漲,工時減少,休閒增加,故隱含休閒是一種正常財。

 

C03.有關利潤的敘述,下列何者為正確? (A)奈特(Frank H. Knight)曾提出獨占廠商才存在經濟利潤的觀點 (B)利潤是在生產前已決定,屬於前定所得 (C)利潤可促進經濟成長,增加就業機會 (D)利潤可由邊際生產力決定。[95商業]

(A)獨占說是由羅賓遜夫人與秦柏林提出,奈特提出風險說。(B)利潤是後定所得。(D)利潤無法由邊際生產力決定。

 

A04.下列有關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企業創新理論之敘述,何者不正確? (A)此理論的提出年代早於亞當斯密(Adam Smith)發表國富論的年代 (B)可透過新產品生產來達到創新 (C)可透過新技術研發來達到創新 (D)可透過新市場開發來達到創新。[101商業]

熊彼得的企業創新理論於1934年提出,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發表於1776年發表。

 

B05.有關利潤發生的原因,認為利潤是企業家在生產過程中承擔風險之報酬的是下列哪位學者? (A)秦伯霖(E. Chamberlin) (B)奈特(F. Knight) (C)馬克思(K. Marx) (D)熊彼得(J. Schumpeter)[103商業]

(A)羅賓遜夫人與秦伯霖:獨占說。(B)奈特:風險與不確定說。(C)馬克思:剝削說(剩餘價值說)(D)熊彼得:創新說。

 

C06.下列有關利率與利潤的敘述,何者正確? (A)可貸資金的供給是利潤的增函數 (B)投資儲蓄說主張儲蓄是利率的減函數 (C)利潤的功能之一為促進經濟成長的推動力 (D)馬克斯主張利潤的發生是來自於企業家承擔風險的報酬。[108商業]

(A)利率的增函數。(B)利率的增函數。(D)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風險與不確定性說,利潤是企業家在生產過程中承擔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報酬。

 

D07.關於利潤產生的原因,下列哪一種說法可以解釋企業家承擔新廠商加入競爭或地震破壞的報酬? (A)剝削說 (B)創新說 (C)獨占說 (D)風險與不確定說。[112商業]

風險與不確定說:

1.提出者: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

2.論述:

(1)利潤是企業家在生產過程中承擔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報酬。

(2)任何生產活動的進行中,可能面對各種不同的天災人禍、消費者偏好變動、政府政策改變等企業家必須承擔之風險與不確定性,才可能產生利潤。

經濟12-02利潤

12-2.1企業

企業

(Enterprise)

企業家發揮企業才能,結合土地、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從事生產,以賺取利潤並承擔風險的經營體。

企業家

(Entrepreneur)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企業家是充滿自信、掌握機會、懂得創新、能適度承擔並利用風險的人。

企業能力

又稱為企業家精神。包括組織能力、創新能力、冒險精神。

馬歇爾將企業能力列入生產要素中。

 

12-2.2利潤(Profit)

意義

企業家經營企業的報酬,即經濟利潤(超額利潤),並非商業利潤(會計利潤)、正常利潤。

公式

商業利潤=總收益–外露成本

經濟利潤=總收益–經濟成本=總收益–(外露成本+內含成本)=會計利潤–內含成本=會計利潤–正常利潤

正常利潤=內含成本

若未獲得正常利潤,表示廠商不值得繼續生產。

特性

1.後定所得:須於生產及銷售完成後才能計算。

2.剩餘所得:生產總收入扣除所有生產要素報酬後的餘額。

3.不確定所得:企業經營須承擔風險,利潤可為正數、負數或零。

4.無法由邊際生產力決定:影響利潤的因素複雜,並非單由邊際生產力可決定。

※與地租、工資、利息之比較

利潤

地租、工資、利息

後定所得

前定所得

剩餘所得

契約性所得

不確定所得

確定所得

有風險

沒有風險

波動較大

波動較小

值可為正、負、零

值恆正

不適用邊際生產力法則

受邊際生產力大小的影響

不適用供需法則

決定於供需的均衡

功能

1.利潤是刺激生產活動的誘因。

2.利潤是經濟成長的推動力。

3.利潤是創新的誘因。

4.利潤是社會資源分派的指標:利潤的追求,使生產者以消費者意向為行動準繩,可促進資源有效配置,可提升消費者滿意度。

 

12-2.2利潤發生的根源-利潤學說

12-2.2.1風險與不確定性說

提出者

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

論述

利潤是企業家在生產過程中承擔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報酬。

任何生產活動的進行中,可能面對各種不同的天災人禍、消費者偏好變動、政府政策改變等企業家必須承擔之風險與不確定性,才可能產生利潤。

 

12-2.2.2獨占說

提出者

羅賓遜夫人(Joan Violet. Robinson)及秦伯霖(Edward Hastings Chamberlin)

論述

利潤是獨占所得。

在完全競爭市場下,廠商長期不可能有經濟利潤(π=0);而獨占市場中,新廠商進入市場障礙高,故獨占廠商長期可享有經濟利潤。

※由於獨占廠商可提高價格,以獲取預期收益,有些學者不稱其為利潤,而稱為壟斷租(Monopoly Rent)

 

12-2.2.3創新說

提出者

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

論述

利潤是企業家在動態社會中透過不斷創新的報酬,利潤將因模仿而消失。

熊彼得認為科技演進三階段為發明(Invention)、創新(Innovation)、擴散(Diffusion)

創新是將發明或發現的事物透過商業化活動,為消費者創造價值。

創新活動包括:生產新產品、採用新技術、開發新市場、使用新原料、建立新企業組織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創新為發明首次被商業應用。

 

12-2.2.4剥削說(剩餘價值說)

提出者

馬克斯(Karl H. Marx)

論述

利潤是企業家剝削勞動者剩餘價值的所得。

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唯一因素。企業家支付一部分生產價值給勞動者,大部分即為資本家對勞動者之剝削,對利潤的經濟功能採否定看法。

 

12-2.2.5動態說

提出者

小克拉克(J. M. Clark)

論述

利潤是動態社會中可能產生的利潤。

在現實社會中,由於各種變動因素,促使人們利用時機以謀求利潤。只要社會是變動的,利潤就會永久存在。